牙周顯微治療 VS 傳統牙周治療:差別在哪裡?
牙周病是台灣常見的口腔問題,初期症狀包括牙齦紅腫、刷牙流血,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牙齒鬆動或脫落。研究顯示,牙周病往往與系統性疾病(如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慢性發炎性疾病等)有關,因此及早控制牙周狀況,不僅能保護牙齒,也有助於整體健康。
目前常見的牙周治療方式主要有兩種:傳統牙周治療(健保給付)與牙周顯微治療(自費療程)。兩者都能改善牙周狀況,但在治療方式、恢復效果與長期穩定度上有所不同。
傳統牙周治療(健保給付)
傳統牙周治療屬於健保常規療程,醫師會使用洗牙機械與手用器械,清除牙齦下的牙結石與發炎組織。必要時也可搭配自費藥膏,幫助殺菌與促進牙周修復。
特色:
健保給付,費用負擔較小
可搭配藥膏增強療效
適合牙周病初期或日常控制

歡迎參考:牙周病不只是牙齦問題小心引發全身性疾病
牙周顯微治療(自費療程)
顯微牙周治療利用牙科顯微鏡放大術區 + 超音波器械,讓醫師能更清楚、更精細地清除牙周囊袋中的細菌與發炎組織。操作精準,能減少健康組織損傷,傷口恢復快,患者舒適度高。
特色:
顯微鏡放大,清創更徹底
減少健康組織損傷
恢復快、腫脹感低
適合中重度牙周病或追求長期穩定效果的患者

📊 研究怎麼說?
2022 年臺北醫學大學的臨床研究比較了微創非手術治療與傳統治療,結果顯示兩種方式都能有效改善牙周狀況,但微創治療患者在「牙齦退縮減少」與「舒適度」上效果更好。另一篇 2025 年的國際研究則指出,顯微牙周治療傷口小、癒合快,牙齦恢復後顏色自然,看起來不突兀。患者舒適程度遠大於傳統牙周治療!
✅ 總結來說,顯微治療在「病人經驗」上更佳,但是否適合,還是要由醫師根據牙齦狀況來決定。
牙周治療常見問題
- 傳統治療靠肉眼與器械清創
- 顯微治療透過顯微鏡放大 + 超音波器械,治療更精細、效果更穩定。
是的,牙周顯微治療一定比傳統治療更精細。透過顯微鏡放大,醫師可以清楚看到牙齦下深層囊袋與細菌死角,清創更徹底,傷口損傷更小,恢復更快。對中重度牙周病患者尤其有效;即使是初期牙周病,也能受益,特別適合重視治療品質與長期效果的患者。
健保僅給付傳統牙周治療,藥膏及顯微治療屬於自費療程。
- 傳統治療:通常分 2–3 次進行,術後約 3–7 天會有不適或敏感。
- 顯微治療:一次處理一個區域,次數可能較多;傷口較小,恢復快,約 2–5 天即可緩解。
牙周病是慢性病,若口腔清潔不佳仍會復發。
- 傳統治療:有效控制,但深層區域清理有限,復發率稍高。
- 顯微治療:清創更徹底,效果持久,長期穩定度較好。
- 👉 不管選擇哪一種,重點是定期回診與維護(通常 3–6 個月一次)。
- 中重度牙周病患者
- 曾做傳統治療但效果有限的人
- 想要恢復更快、治療更精細、長期效果更佳的族群
- 重視口腔健康、希望避免復發的患者
專業牙周治療,東嶼牙醫長期守護牙齒健康
牙周顯微治療與傳統牙周治療並不是對立的,而是不同階段與需求的選擇。我們會依照您的牙齒與健康狀況,提供最適合的牙周治療方案,幫助牙齒長久健康、維持口腔及全身的整體健康。
健保與顯微治療 量身打造您的牙周方案
本診所同時提供「健保牙周治療」與「顯微牙周治療」,醫師會依每位患者的牙周狀況,評估並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。
若對牙周治療有任何疑問,歡迎加入東嶼牙醫官方 LINE線上諮詢!立即預約,讓我們幫助你維護牙齒健康!

